猜你喜歡
更多>▲李登海在介紹玉米新品種選育情況。
44年連續(xù)從事玉米高產攻關和品種選育,育出的緊湊型玉米高產新品種累計推廣12億畝,創(chuàng)造直接經濟效益1200多億元,全國種植的5株玉米中,有2株是他育成的。他就是“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”、山東登海種業(yè)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李登海。
一個信念
開創(chuàng)中國玉米高產道路
目前,我國大面積玉米平均畝產在400公斤左右,而30多年前,玉米平均單產只有100多公斤。產量大幅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,就是玉米品種由平展型轉向緊湊型,引領緊湊型玉米發(fā)展方向的正是李登海。目前,全國種植的玉米80%都是緊湊型玉米。
1972年春,作為萊州市后鄧村農科隊隊長的李登海,從一份資料上了解到,美國農民華萊士把春玉米最高畝產提高到1250公斤,而萊州當?shù)赜衩桩€產只有二三百斤。“美國農民能做到的,中國農民也能做到!”初生牛犢不怕虎,只有初中學歷的李登海心里升騰起夢想。
從那以后,44年來,李登海做了兩件事,一是玉米的高產攻關研究,另一個是玉米高產品種的選育。
高產攻關,對于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農民談何容易。1974年,李登海去萊陽農學院進修了一年。在這一年里,他拼命地學習,基本上掌握了農學專業(yè)的主要課程,這是他能夠做出成就的理論知識基礎,也是進行科研攻關的重要轉折點。
從1972年至今,44年間,李登海進行了790多次高產地塊的高產攻關試驗。這些試驗,對我國玉米的發(fā)展產生了深遠影響。1972年,李登海的高產攻關田畝產超過500公斤。以后八年時間,他先后引用全國100多個平展型玉米雜交種,通過120多塊高產攻關田的試驗,卻沒有一個品種能超過660公斤。1978年,李登海選育的緊湊型雜交玉米“掖單2號”畝產首次突破了750公斤大關,創(chuàng)造了全國夏玉米高產新紀錄。
通過高產攻關試驗,李登海在國內率先發(fā)現(xiàn)了平展型雜交玉米高產能力的極限,同時,率先發(fā)現(xiàn)并證明了緊湊型雜交玉米的高產能力和高產的原因。這為我國雜交玉米找到了高產發(fā)展的方向。此后,緊湊型玉米成為我國雜交玉米育種的方向和主流,李登海也被譽為“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”。
44年來,李登海在“開創(chuàng)中國玉米高產道路,趕超世界先進水平”的過程中,連續(xù)7次創(chuàng)造我國夏玉米高產紀錄,2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。創(chuàng)建了百畝豐產方1畝地可以養(yǎng)活4.5個人的高產樣板,為解決我國人多地少的難題作出巨大貢獻。
一粒種子
保障了13億人吃飯問題
在緊湊型育種方向的指引下,李登海不斷突破我國玉米高產的新紀錄。上世紀70年代后期,以“掖單2號”、“掖單3號”為代表的第一代緊湊型雜交玉米選育出來,我國夏玉米畝產首次突破了750公斤。
在北方,夏玉米一年只能種植一季,培育一個玉米新品種,至少需要七八代。為了加快玉米繁育,1978年10月,李登海帶隊到海南進行加代育種,把一年一次的育種變成一年三次。
到今年,李登海已經在海南連續(xù)度過了三十七個春節(jié),每年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,他都是在玉米地里度過的。從家鄉(xiāng)到異鄉(xiāng),從少年到白頭。
“掖單6號”、“掖單7號”是李登海選育的第二代緊湊型玉米高產品種,畝產分別突破了800公斤和900公斤。
標簽: 雜交玉米之父